大宗商品進口地位之首
在世界上有八條原油運航主線,其中流入亞洲的航線則僅有兩條;一條是霍爾木茲海峽航線,在這里,來自沙特、阿聯酋、卡塔爾、伊朗和伊拉克的原油全部都要通過這條海峽交付給國際買家,多數流向亞洲,最終部分流入中國。
另一條則是馬六甲海峽航線。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南中國海和太平洋(601099,股吧)的最短水上航道,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途經此地的中東原油主要運往中國、日本和印尼。尤其是日本,這條海峽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作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原油價格變化一直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國際政治關系。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每天的原油總需求為9645萬桶/天(約合1236萬噸/天—1378萬噸/天),總供給為9690萬桶/天(約合1242萬噸—1384萬噸/天);其中,中國每天的原油總需求量為155萬噸/天,而產量僅為55萬噸/天,相當于每天需求1190萬桶,每天供應400萬桶,可見原油在中國進口大宗商品領域的地位有多高。
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年我國生產原油19771萬噸,進口原油3.81 億噸,出口294萬噸,原油表觀消費量5.56億噸,對外依存度突破65%。因此,中國對原油價格的定價權相對較弱。
“中國原油期貨上市意義較為重大。”
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蔡東澄告訴中國財富網,作為全球最重要消費國和需求國,原油價格波動頻繁不僅影響著中國能源產業鏈企業日常經營,且對中國整個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影響。
世界原油消費主要集中在亞太、北美和歐洲及歐亞地區,而世界原油生產區域主要集中在中東、北美和歐洲及歐亞地區。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7》數據顯示,2016年主要原油消費國家有美國1963萬桶/日,中國1238萬桶/日,日本403萬桶/日,印度448萬桶/日,俄羅斯320萬桶/ 日,沙特390萬桶/日。
截至2016年底,中國生產原油399.9萬桶/天(包括原油、頁巖油、油砂與天然氣液),占世界原油產量的4.3%,是世界第八大原油生產國;中國石油(601857,股吧)消費量為1238.1萬桶/天(陸地燃油需求加上國際航油、船用油以及煉廠自用燃料及損耗),占世界消費量的12.8%,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產油國家,俄羅斯及前蘇聯地區,以及非洲產油國等國家和地區。
三足鼎立格局屹立已久
國際原油市場定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產油區的標準油為基準,例如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上市的原油期貨品種,就是以美國西得克薩斯出產的“中間基原油(WTI)”為基準油,所有在美國生產或銷往美國的原油,在計價時都以輕質低硫的WTI作為基準油。由于美國這個超級原油買家的實力,加之NYMEX本身的影響力,以WTI為基準油的原油期貨交易,就成為全球商品期貨品種中成交量的龍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