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阿根廷減產,所以豆粕上漲,當時商品整體不景氣,豆粕成為領漲品種。二季度和三季度,中美貿易摩擦,中國對美豆加征25%關稅,這是非常利多的因素,我當時判斷由于美國以外的市場滿足不了中國,還有1500萬噸的缺口,必須要進口美豆,所以即使對美豆加征25%的關稅,也必須給出進口利潤,才能吸引進口,使得供需平衡。
當時進口美大豆噸虧400,現在進口美豆一噸有幾十塊錢的利潤,實現了當時的判斷。但是有一個因素我沒有算到,就是美豆的豐產!美豆的豐產這個因素,對美豆價格和豆粕價格形成了很大的利空。
從5月份到9月份,美豆的單產從48.5蒲式耳/英畝上調到52.8蒲式耳/英畝,期末庫存使用比從9.4%上調到19.8%。按照我的美豆定價模型,這意味著美豆種植成本從934美分下降到858美分;9%的庫存使用比對應于10%的種植利潤,20%的庫存使用比對應于-8%的種植利潤。那么根據成本和庫存使用比這兩個因素,美豆的合理定位就從1020美分下降到800美分!(注:美國農業部5月份的供需沒有考慮貿易戰)
因此,我原本6月預計的結果是美豆960美分、豆粕3600。目前實際結果是美豆850美分、豆粕3300。
由于二三季度,對于豆粕而言,貿易戰的利多和美豆豐產的利空同時作用,豆粕1809價格在3100上下巨幅波動,區間(2850,3400)。所以做多做空的人都不舒服。我6月份在2945做多,起起伏伏堅持了兩個多月,在3280左右平倉。
除了單邊價格之外,今年豆粕跨期價差也有非常大的行情!我們看看豆粕9-1價差和1-5價差的走勢圖:
由于中美貿易戰,預計中國大豆和豆粕庫存到12月底會處于歷史最緊缺的狀態,因此豆粕1-5價差給出歷史最高的行情,這是合理的。
成本端:巴西11月船期大豆比巴西3月船期大豆的成本高356塊,豆油1月比5月只高92塊,折算到豆粕1-5,成本差是(356-0.2*92)/0.8=422。
供需端:1月緊缺5月寬松。因此豆粕1-5價差定位在422以上。初步看500。
更有意思的是豆粕9-1價差。它的定價從遠期到近期回經歷不同階段:
成本邏輯、供需邏輯、現貨邏輯、倉單邏輯。
(1)6月份:成本邏輯,1月加稅成本貴,9月對1月打到貼水120。
(2)7月份:供需邏輯,9月庫存壓力大,9月對1月貼水50。
(3)8月上中旬:現貨邏輯,10月遠期現貨對1901+70,考慮到交割成本和1個月左右的持倉成本,9月合約對1月最終應該在0-20左右。
(4)8月下旬和9月交割月:倉單邏輯,逼倉,逼到200。
案例分析
6月底我在北京參加中糧京腔會,會上關于豆粕9-1到底怎么走,有很大的爭論。我當時的想法是:
支持9-1正套,只要貿易戰能持續,9-1最終會到平水甚至升水。
9-1價差,在8月份之前是代表相對價差,進入8月份之后它就是9月下旬的基差。
因此在7月6日確定加稅之后,1月可能會短期對9月走強,但是最終9月會比1月強。
案例
美豆2012年6月下旬開始炒作新作減產,到7月底時,美豆11月從1300漲到1600。新作減產,那新作種植成本就大幅增加,而且新作供需也會偏緊,當然會利多新作。那么舊作呢,代表舊作的7月、8月合約漲幅更大。7-11從40美分漲到90美分,8對11從30美分漲到80美分。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雖然新作成本更高、供應更緊張,但是到了臨近交割的時候,就是一個基差邏輯:現貨緊張,所以現貨要對7月和8月升水,只有出價高的才能搶得到現貨,嫌價格高的你們就等到7月和8月再用。舊作緊張,所以7月和8月合約 要對11月合約升水,只有出價高的才能搶得到舊作的貨,嫌價格高,你們就等到11月新作上市再用吧!就這么簡單,所以決定美豆7-11價差的其實主要是舊作供需,新作供需是次要因素,舊作供需是大火車頭,新作供需是小火車頭。
豆粕9-1也是這個道理。越臨近交割,就越是現貨邏輯。9月的供需比現在緊張,基差就是應該比現在高,平水應該是能到的。不管1月價格飆到多高,9-1最終也要到平水。
影響豆粕價格要素分析
豆粕是大豆壓榨出來的,是大豆的兒子。中國的豆粕95%以上是進口大豆壓榨出來的,它的根在國外。前幾年,中國大豆進口來源國主要是美國和巴西阿根廷。今年,中美貿易戰,中國大豆的主要進口來源國就只剩下巴西阿根廷了。
對豆粕價格影響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全球大豆供需、美國大豆供需、南美大豆供需、中國大豆供需、中國豆粕供需。
后市展望
展望未來,豆粕1905合約定位在(2750,2850)是合理的,符合全球大豆寬松的供需格局。
至于豆粕1901,在貿易戰仍然持續的前提下,較大的概率會是價格上漲,才能把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大豆和豆粕雜粕吸到中國來。目前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是南美,而南美9-12月的大豆庫存是低于去年的,所以價格很可能越買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