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和歐盟28個成員國15日原則上同意一系列旨在限制商品期貨衍生品和高頻交易的新規定。這一消息公布后,受到了不少投資者和機構的關注。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內地投資者無法實現毫秒級別的快速開平倉,所謂的高頻交易與海外有著本質區別,對市場整體影響不大。
“歐盟的這一舉措可能跟海外市場中流行的高頻延時交易有關。”高頻交易做市商TRV公司高級策略交易員Rocko Chen向期貨日報記者透露。所謂高頻延時交易是指,當投資者發出交易指令時,某些高頻交易公司可以利用計算機和網速的優勢,通過技術手段識別潛在大買(賣)方并搶先發出指令,待其大筆交易引發價格上升或下降后平倉獲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各種利用技術優勢衍生出來的交易手段層出不窮,高頻交易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與趨勢交易不同,高頻交易是利用毫秒級別的高速成交迅速捕捉價差,在海外市場甚至有“閃電交易”之稱。據了解,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高頻交易主要分為訂單拆分策略、做市交易策略、定量化交易策略、結構性策略和方向性策略等。
某些高頻交易策略有其非常強的“掠奪性”,交易者常常可以利用不公平的交易方式獲利,由此引發了許多投資者的不滿。最常見的就是,某些交易者可能利用托管服務先于其他交易者獲取價格和訂單數據,并據此下單而獲利。更甚者還有通過大量掛單誘導其他交易者跟風,通過大筆成交觸發市場中存在的止損指令等方式。
隨著高頻交易的市場影響力逐漸變大,各國監管機構普遍對其可能造成的影響非常關注。此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專門對此發布了限制措施。由于市場結構和交易制度上的差異,這些高頻交易模式在中國內地是不存在的。上海一家大型期貨公司的資管部人士向期貨日報記者透露,由于撤單量、成交量和報價等諸多原因,目前內地的期貨市場仍然無法實現美國毫秒甚至是微秒級的高頻交易。“國內的報價不是實時成交報價,而是每隔半秒一個報價。”該人士向記者透露。
一位正準備在內地期貨市場上進行高頻交易的海外交易人員告訴記者,令他最頭疼的就是內地期貨交易所的報價方式。內地期貨交易所發布數據的頻率通常為每秒鐘2筆,交易者無論利用什么軟件,行情發送頻率都是一定的,無法實現毫秒級別的快速開平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