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受中東地緣政治動蕩升級影響,國際油價持續上漲,但卻并未帶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行,反映核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CRB指數只比年初微張了1.7%,而美聯儲“確保強勢美元”的表態,也引發了商品類資產紛紛重挫。從中長期看,超低利率周期、中國需求周期以及傳統重工業化產業周期行將接近尾聲,很可能預示著國際大宗商品的超級“牛市”行情行將結束。
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全球資金成本因素,在未來幾年,全球將告別廉價資本時代,低利率周期漸趨結束。事實上,一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儲蓄過剩”不僅為發達經濟體提供了大量的融資資源,也大大壓低了長期利率水平。但是現在這種格局正在發生改變: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受消費需求收縮,信貸規模萎縮、債務重組以及“再工業化”的推動,發達經濟體貿易赤字有望減少。與此同時,外部需求疲軟,匯率爭端、貿易摩擦升級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余的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于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因素的趨勢性改變,都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步入上升通道,這對大宗商品市場行情無疑是長期承壓因素。
其次,起關鍵支撐作用的是“中國”因素中國超增長周期趨于結束。一方面,從需求因素看,中國多種大宗商品需求量,位居全球首位,根據長城戰略咨詢發布的《大宗商品深度研究報告》,1993年,中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價格振幅超過300%。此后,大豆、鐵礦石、鎳、鋅、白銀、煤炭等大宗商品,先后從出口國變為進口國,并成為全球第一大大宗商品需求和消費國。入世10年來,中國大宗商品需求量的逐年上升,眾多品種大宗商品需求量位居全球首位。根據長城咨詢對大宗商品中25種品種的調查,其中有19種品種消費量全球第一,中國大宗商品總消費量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8.7%。其中,中國消費量占全球比重超過40%的有8個,包括鐵礦石68%、稀土67%、煤炭48%、精煉銅41%、原鋁41%、棉花40%等,然而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到達“峰值”后趨勢性放緩,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難以走出“獨立行情”。
而從中長期看,中國正在告別兩位數的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將下一個臺階,從高速增長進入中低速運行。過去十年中國經歷了“超高速增長”,年均GDP同比增速達10.48%。“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年均計劃目標分別是8%、7%和7.5%,這其中有勞動力供給的快速增長,高儲蓄率支持的資本存量的擴張,但是這些要素結構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
隨著經濟放緩,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從產能看,我國的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主要是銅)等的產量都已經達到或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類似鋼鐵行業的還有電解鋁、水泥、煤炭等,在過去的3年里,產能擴張迅猛,而未來卻面臨需求減少的困境。中國“過度工業化、過度出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增長模式難持續。經濟增長將從由大量消耗資源的模式,轉為由通過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所推動,失去了需求的支撐,全球大宗商品超級周期也將接近尾聲。
第三,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全球經濟正在開啟“再工業化”周期,這意味著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初級礦產資源以及基礎大宗商品的依賴會越來越小。國際金融危機后,美歐意識到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債務推動型”增長模式,重歸實體經濟愿望強烈,“再工業化”思想在美歐國家盛行,啟動了“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轉身,但“再工業化”絕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超出了“再工業化”的范疇,實質上是產業升級和“歸核化”(即向設計、研發、標準等價值鏈高端抬升),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制造業、生產服務性制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這使得初級礦產資源以及基礎大宗商品的需求也會趨于減少,全球大宗商品的超級“黃金行情”很可能就此結束,而巴西、澳大利亞等靠資源和大宗商品“出口驅動型”國家會受到沖擊,全球經濟“再平衡”將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本文采編青島期貨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