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進境外長期投資者方面,證監會今年以來保持著高效率。除了QFII資格審批數量即將突破200家之外,9月底、10月初兩次海外QFII路演期間討論的議程正在加速落實——單個QFII機構額度上限將突破10億美元,而與QFII相關的稅收制度也將在近期推出。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昨天在新聞通氣會上透露,為了滿足境外長期投資機構投資國內資本市場的需求,相關部門正在研究批準境外長期投資機構超過1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額度。目前已經有挪威央行等多家長期投資機構的QFII額度觸及10億美元的上限。
另外,QFII相關的稅收安排也是海外路演期間監管層被問及最多的問題。上述負責人表示,稅收問題比較復雜,但是證監會通過與國稅總局的積極協調,已經取得重要成果,不久將正式推出。
挪威卡塔爾“胃口”50億美元
今年以來隨著證監會加快QFII資格審批,擁有QFII資格的境外機構數量已經達到199家。這些審批跨越了10年時間,如果細加觀察不難發現,早期的QFII機構以投資銀行為主。這些機構的額度除了用于自身的交易需求之外,還用于為客戶提供通道服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包括共同基金在內的越來越多的資產管理公司開始獲得QFII資格。這些公司的額度主要用于自身發行產品,從監管者的角度看更為持續和穩定。但是資產管理公司也有缺點——需要向市場募集資金,一旦遇到金融危機這種流動性系統性收縮的時候,它們也會遇到募集困難的問題,進而對A股QFII額度的需求也隨之減少。
但是還有一些資金更加穩定的機構——中央銀行、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和大學基金。這些投資者為海外各類資產管理公司提供資金來源,它們直接通過QFII渠道進入A股市場后,基本是以配置型投資為主,完全符合中國監管部門對長期資金的“偏好”。
大型機構當然對于額度的胃口也更大。目前挪威央行、香港金管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富敦投資公司等4家QFII機構的單個額度已經達到10億美元上限,卡塔爾控股的QFII投資額度也即將獲得批準。上述機構提出的申請額度都遠遠超過10億美元的上限,其中卡塔爾和挪威申請的額度高達50億美元。
《第一財經日報》10月份曾報道業界對一種“雙層結構”的期望。即針對超大型投資機構放開額度限制。證監會負責人昨天回應本報記者稱,目前考慮的還僅僅是在個案基礎上考慮滿足相關機構的需求,允許突破10億美元的限制。
從事QFII相關的交易服務的券商人士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大型QFII機構希望大幅增加額度,一方面是出于對中國經濟和市場的長期看好,另一方面也是從成本的角度考量——一個專門看中國市場的投資團隊成本不低,那么比起只管五六個億美元,當然是50億美元更加值得投入。
中小型機構靈活度增加
監管層的確存在對于大型機構和長期資金的特殊“偏好”,但客觀地說,證監會并沒有“偏心”,那些中小型機構也得到了特殊的照顧。
今年以來,證監會已經新批64家境外機構的QFII資格和119.28億美元的投資額度,其中11月就有摩根證券投資信托股份公司、全球保險集團美國投資管理公司、鼎暉投資咨詢新加坡公司、瑞典北歐斯安銀行、嘉實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等7家機構新獲批QFII資格。
鼎暉、嘉實都是國內市場非常熟悉的名字。證監會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由于今年放寬了QFII資格申請的門檻,原本需要管理規模上50億美元,現在只需要5億美元,因此這兩家機構也就能夠滿足條件。在其他方面,這兩家內地機構的境外子公司在資格申請方面與其他QFII機構并無差異。
今年4月,QFII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占比僅為1.1%,目前則已經上升到1.6%。盡管如此,我國資本市場的外資穿透度仍然遠遠低于周邊的印度、韓國。進一步的隊伍開放仍然有許多的工作要做,比如稅收安排。
“很多境外機構由于自身的合規制度,不能投資稅收存在不確定性的國家和地區。即使是已經投資了的機構,也希望稅收制度能夠盡快明確。”上述負責人說。
此前本報曾報道,QFII機構將按照10%的稅率征收所得稅。目前這項政策還有待國稅總局正式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