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控機制不夠完善,從業人員不夠專業
要想在暗流涌動的現貨市場平穩游弋,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還需要多做功課,練好“水性”。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在去年新麥上市季節,一家注冊于上海的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與一家糧食收儲企業合作,進行了大量的小麥期現結合操作。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家風險管理公司在利用強麥期貨做套保的同時,現貨端收購的卻是普通小麥,后來在普通小麥下跌的情況下,公司蒙受了數百萬元損失。
據了解,出現這樣的窘況,竟是由于上述風險管理公司派去監管小麥收購的工作人員不了解小麥品種、品質等基本知識,盲目聽從合作伙伴的安排。
“去年新麥上市以來,國內普通小麥和優質小麥價格分化十分嚴重,其中優質小麥收購價格從2600元/噸漲到了3100元/噸。”河南地區小麥貿易商姬洪濤對記者說,如果上述風險管理公司當時收購的是優質小麥,那么在優質小麥價格上漲后,必然會取得良好收益。
現貨市場“門道”多多,風險管理公司如果不夠內行,專業人員不到位就貿然入市,難免上當受騙。
除了上述案例外,記者了解到,另有一些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也出現了經營風險,個別公司在非標品質押、期貨倉單質押以及套保等業務上損失較大。
綜合記者已掌握的案例分析,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遇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業務合作方提供的非標質押商品以次充好,使風險管理公司面臨保值不充分的風險。
二是合作伙伴做假欺騙,提供的現貨購銷合同、質押品等根本不存在,風險管理公司又沒有詳細核實。
三是業務合作方提供假擔保、假手續,使風險管理公司上當。
四是風險管理公司業務監管不到位,過分相信第三方擔保的能力,導致質押品被轉讓、轉賣等。早在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開展業務以前,現貨市場就曾出現過類似風險。總部設在北京的一家跨國糧商存放在一家糧庫的玉米被糧庫重復質押,直至相關銀行找到這家跨國糧商了解情況,問題才被發現。
五是風險管理公司可能存在“內鬼”,在風險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內外勾結很容易使公司遭受損失。
目前,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的主要業務集中在倉單服務、合作套保、定價服務、基差交易等方面,開展這些專業性很強的業務,相關從業人員必需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因此充分的培訓必不可少。此外,公司還應建立好風險控制制度,使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