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舉行的“第九屆中國玉米產業大會”傳出信息,目前國內玉米市場庫存高企,供求失衡,價格逐步下行趨勢難以改變。
今年4月,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開始執行“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玉米市場由“政策市”向“市場市”轉變。受此影響,玉米和玉米淀粉現貨價格出現大幅下跌,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貨交易量和持倉量大幅增加。
大商所9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8月,玉米成為我國持倉量最大的農產品(000061,股吧)期貨品種。參與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貨交易的生產、貿易、加工、飼料養殖等大型企業超過50家,參與玉米交易的飼料企業生產規模占到全國的15%以上,參與玉米淀粉交易的淀粉企業生產規模占到全國的70%左右。一些玉米企業開始使用期貨點價方式開展現貨貿易,玉米期貨市場功能逐步強化。
但對產業來說,高供給、高庫存仍是玉米基本面最顯著的特點。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新天表示,2008年至2015年,國內玉米產量由1.66億噸增長至2.25億噸,增長了35.5%,播種面積由4.48億畝增長至5.72億畝,增長了27.6%。2016年,國家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中國玉米播種面積預計為5.47億畝,同比下降2500萬畝,總產量預計為2.19億噸,比2015年下降558萬噸,但仍為歷史第二高產量。
“根據公開數據測算,截至2016年7月末,中國玉米庫存達到2.6億噸,接近糧食總庫存的一半。其中,東北地區玉米庫存占近90%。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每噸玉米每年庫存成本高達250元左右,按此計算,目前2.6億噸玉米需要付出的庫存成本費就高達650億元。這種堰塞湖式的庫存量將給國內玉米市場帶來巨大下行壓力!焙涡绿煺f,當前玉米行業去庫存形勢依然嚴峻。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預測部處長李喜貴認為,國家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和市場定價導致玉米價格下跌預期強烈,加上國內外增產預期加劇供求失衡矛盾,決定了國內玉米價格將以下跌為主趨勢。
李喜貴預計,今年9月至10月,玉米價格將出現第一輪下跌。山東地區新玉米開秤價格可能在1600至1700元/噸,遼寧地區新玉米開秤價格在1400至1500元/噸。不過,11月份,黑龍江、遼寧玉米入關對全國玉米價格將會形成第二波沖擊。“市場壓力最大的第三輪下跌估計在明年春節前后。若與國際玉米價格接軌,銷區以當前進口玉米1500元/噸的到港成本,倒推至吉林長春地區的收購價格預計在1250元/噸左右,黑龍江哈爾濱地區的收購價格預計在1100元/噸左右。而此價格已經回歸到10年前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