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殘存的做多熱情,隨著股指再度創下新低而噤若寒蟬。在幾乎涵蓋各大機構重倉股的行業紛紛下跌的同時,相對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如今也只能無言以對。20日下午,在上海某基金公司召開的中高層會議上,總經理明確要求各個基金經理不得發表影響市場穩定的言論。甚至每日熱衷于推送基金經理觀點的市場策劃部門,當天也大部分停止了觀點推送。
北京某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坦言,公司內部也剛剛召開了相似的會議,對于20日市場大跌的看法盡量避而不談。
事實上,早在9月7日,權重股拔地而起帶來的反彈行情,被普遍認為與機構的大手筆“動作”息息相關。但最近兩周市場數據均佐證,大部分機構或許才是近日大盤暴跌之元兇。
早在14日,海通證券出具的倉位測算數據顯示,上周股混型基金股票倉位的簡單平均,由上期的74.33%進一步縮減至71.96%,降至2006年以來的中低水平。同一周,滬深交易所盤后數據顯示,機構席位出現108次,平均每交易日出現21.6次,其中超過八成機構席位出現在賣盤。
一位基金高管透露,盡管股指再度創下新低,但是國內經濟形勢何時觸底仍不明朗,公司目前對于后市的判斷仍然偏悲觀。不過從股指期貨市場來看,多頭主力持倉意愿稍有增強。9月20日,10月合約上主力增持多單5374手,增持空單4919手,增持多單數量上周首次超過空單。
|